第九期 让慈善文化植入心灵

2017-04-20 10:48:06


      ○合肥晚报20170420期 第A11版合肥慈善

让慈善文化植入心灵

——访合肥市慈善协会会长董昭礼

   在“慈善”的春天日渐到来的今日,“慈善”已被广泛提及、倡导并实施。那么,慈善的文化内涵是什么?当今社会弘扬此文化的意义何在?该怎样弘扬?日前,记者就此采访了合肥市慈善协会会长董昭礼。

慈善 是心灵的表现

作为慈善文化的传播者,董昭礼对慈善的文化内涵有着独特的见解。他说:“以和谐、仁爱、慈悲、善良为内涵的慈善文化,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和追求,呼唤着人们心灵深处的慈善意识。因此,慈善不应是一种施舍的行为,而是一种心灵的表现。”

   在我国,慈善文化是一种古老而普遍的思想号召力,佛教“无缘大慈、同体大悲”、道教“上善若水”的观点为后人所崇拜,潜移默化中点亮了一盏盏“心灵慈善”之灯,照亮了人们内心最纯挚的一面。董昭礼对慈善文化的理解,也正是根植于这些传统文化。他感到慈善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一种“为人”与“无我”,是无私的表现,同时,也是一种民间的社会行为。慈善文化就是围绕着慈善这些基本特征而产生的一种文化,它的核心是利他主义价值观、平等互助的理念,主要包括慈善思想、慈善理念、慈善价值观,简单来说,他认为慈善不应该是有钱人的独角戏,而是存在于大多数人的意识中,成为人与人之间传递温暖的一种方式,是一种无私的表现,就是只讲付出,不求回报。

   “慈善不仅仅就是捐钱,”董昭礼感到,如果只是想着“反正我已经捐钱了,我捐了就是做慈善了”,这样的“慈善”是流于形式,没有考虑慈善事业的效果,没有真诚的帮助他人,那就违背了慈善的本义。用他的话说,被称为“爱心接力计划”的助学慈善模式,要求受资助学生要在工作后资助另一名贫困学生,这种形式变单方面的给予为爱心的传递,有效维护了受助学生的自尊,照顾到他们的心灵感受,同时为他们的感恩找到了一个恰当的出口。“慈善不是简单的捐赠,更不是施舍,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、真诚的、平等的帮助。一切为了慈善事业的努力都是高尚的行为。”这种慈善模式,是董昭礼对慈善文化的一种创新。

慈善 是社会的稳定器

   董昭礼认为人们发自内心的慈善行动,对社会的和谐非常重要。如果内心怀有悲悯之情,那些因道德缺失、信仰缺位所引起的社会丑恶现象,就会减少很多。

 “社会的温暖指数不是由强者的高度所决定,而是由弱者的冷暖来标记。”董昭礼说,弱势群体生活的好坏,是一个城市是否美好的晴雨表,所以弘扬慈善文化,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,就当仁不让地承担起帮助弱势群体的重任,而弱势群体感受温暖的同时,生活有所改善,就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社会矛盾。同时,董昭礼还认为在全社会弘扬慈善文化,让弱势群体感受慈善的教化和关怀,能排解社会怨气,释放社会压力,一定程度上起到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。

 “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润泽万物而不争名利。”这是董昭礼常常说起的一句话,在他看来,慈善还是公民个人品质的体现,“慈善”,与仁、义等美好的个人品质一脉相承,弘扬慈善文化,对提升国民整体素质有着现实的意义。“一次慈善行为,是为全家人在积德。”董昭礼这样觉得。

  近年来,合肥的慈善事业发展得红红火火。“慈善圆梦大学”等助学活动,为500余名寒门学子提供了助学款,为肥东县、庐江县的一些贫困学校建立图书室,捐赠了数量庞大的爱心图书;大病医疗救助活动,如“特罗凯慈善赠药”“拜科奇儿童血友病”“安维汀直肠癌慈善援助”等五个项目活动,为大批贫困患者赠药……这一系列慈善活动如火如荼开展的背后,是一大批爱心人士乐此不疲的奉献。“慈善,是一种人生的投资,热衷于慈善的人,人生也会因此更富意义。”董昭礼道出了他们的心声。

慈善 是快乐的习惯

 “慈善不应该是一种短时的行动,它不仅仅是一种责任,一种义务,更是一种文化。”董昭礼认为,只有把慈善变成一种习惯性的行为,让慈善意识走入人们的内心,才能实现慈善更深远的意义——情到浓时以为常。

  弘扬慈善文化,在全社会营造慈善氛围,是让慈善意识深入人心的直接方式,那么,该如何实现这一目标?董昭礼有自己的想法,他认为让一种意识根植人心,最好的方法是让慈善文化走进校园,让慈善文化成为每个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必修课,开展慈善主题活动,让慈善逐渐变成一种日常文化,变成一种轻松愉快、习以为常的事。其次,他还认为创新的慈善活动,也是弘扬慈善文化的一种方式,一成不变的慈善模式让人们日渐麻木,需要一些新颖的方式冲刷人们脑海中已有“深层印迹”。“慈善不一定非要营造‘索人眼泪’的救助场面,它也可以用一种快乐的形式展现,事实上人们更愿接受和营造一种平等、快乐、创意的慈善文化氛围。”董昭礼这样说。

  创新思想也日渐融入合肥的慈善事业。备受好评的“一张报纸献爱心、一幅书画献爱心、一笔善款献爱心”等形式,让日常性的慈善理念植入到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中,让慈善变得活泼、生动,“近两年,合肥紧跟慈善事业的发展步伐,不断探索、创新,实践证明,这是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,接下来,我们还会一如既往地努力前行。”董昭礼对慈善文化的普及充满了自信,对合肥市慈善事业的未来充满了期望。              

名人慈善故事

   编者按 “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”、“达则兼济天下”,这是中国传统价值观里耳熟能详的古训,由感恩而生的慈善既是一种意识,又是一种责任。西谚说:“一个人的真正财富,是他在这个世界上对其同伴及朋友们所做的好事。当他死去,人们不会说:‘他遗留下多少财产?’但却会问:‘他生前做过多少好事?’”

 感恩之心,慈善不可或缺,社会不可或缺。

郎朗: 让音乐与慈善结合

 钢琴家郎朗有着许多耀眼的头衔,不过他特别珍惜这两个:  

 2004年5月20日,郎朗在纽约被委任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际亲善大使,成为第一位担任此职的钢琴家。

 2005年10月9日,华盛顿举办“中国文化年”期间,郎朗应布什总统邀请,在白宫举办专场独奏音乐会。布什总统向他授予“世界和平使者”的称号。

 儿童基金会执行主任贝拉米在宣布这项任命时说:“郎朗是儿童基金会最年轻的亲善大使。邀请郎朗担任亲善大使,是因为他具有与听众做心灵交流的独特能力,并把很多时间和精力用于增加古典音乐的青少年听众。”

 郎朗对于慈善的头衔深深感激:“音乐就像一种语言,世界的语言,它将人们彼此相连,也连接着彼此心灵的感应。我认为接近孩子的最好方式就是为他们演奏音乐,用音乐打开他们的耳朵和心灵。”

濮存昕: 他们不可怕,他们需要帮助

 2001年初,濮存昕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设立了“濮存昕爱心公益基金”,主要用于帮助贫困的艾滋病家庭以及贫困地区孩子的教育。数周内,濮存昕“写”了45万封信,在上海发出,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帮助“艾滋病致孤儿童”募捐。到目前为止,他已经向“爱心基金”注资40余万元

 2002年,因为担当了“宣传艾滋病形象大使”加上他在预防宣传艾滋病领域做出的贡献,濮存昕被评为当年的“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”。美国爱心基金会还在2005年10月24日授予他“杰出成就奖”。

 濮存昕一直对艾滋病现状十分担忧,“它一定会流向人口密集、经济发达的地区。如果不从你我做起,采取干预措施,很可能造成大范围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迅速转为艾滋病人。”

  除了宣传活动,他还努力改变艾滋病人受歧视的现状。他和艾滋病毒感染者一起包饺子,一起吃饭,向大众亲身证明艾滋病人并不可怕,而且他们需要帮助。

 濮存昕在公共场合多次直言,监测出的感染者仅仅是“冰山一角”,绝大多数感染者都没有以真名接受检测,或者根本就没有检测,拒绝公开身份。“不能完全怪他们,是社会对艾滋病人及感染者有太深的歧视。”

潘石屹: 善举净化心灵

 潘石屹做过很多与慈善有关的事情,但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十年前与一位白血病患者的接触。那时候,他的事业才刚刚起步,突然收到一位白血病患者的求助信,信中提到由于没有治病的钱而打算放弃治疗了。潘石屹被这份字体俊秀、内容真诚的信打动了,立即把自己一个月的工资和一部分积蓄捐给了那个叫朱晶平的病人,还动员了公司的副总一起捐款。

 令潘石屹意想不到的是,朱晶平竟然因此而完全康复,还上了北京电视台的一个节目当众感谢潘石屹。节目播出之后,潘石屹的办公室几乎成了“白血病求助中心”,每天大量的求助电话和来信,让潘石屹应接不暇,也难辨个中真假。直到近年,潘石屹与一家专业的治疗白血病机构合作,捐款500万,希望能让更多身患白血病的儿童活下来。

 潘石屹认为做善事固然需要物质支持,但更需要的是慈善、被感动的心。他很气愤那些打着各色名号为自己牟私利或名声的行为。他说:“我做善事有两点,一是救急不救穷,二是关注教育事业。每一次我做善事都感觉到心灵的净化。”

南京市慈善总会

   南京市慈善总会成立于1997年12月26日,本会由热爱慈善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、企事业单位及团体自愿参加,经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核准注册登记,具有法人资格、全市性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组织,常设机构有办公室、宣传联络部、募捐部、救助部、财务部、义工部。

 该会宗旨是遵守国家宪法、法律、法规和国家政策,遵守社会道德风尚,组织和团结社会各界力量,联系国内外慈善组织和知名人士,发扬人道主义精神,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,广纳义举,广播善心,救助社会上最困难的人群,在社会保障中发挥重要补充作用,为推动社会公平、文明、进步服务。

 近几年,该会开展了“大手牵小手——慈善助孤”、“金陵百名画家慈善义捐”、“慈善一日捐·济困送温暖”、“古韵新风——方祖岐将军诗书画展暨慈善义捐”等活动,在助困、助医、助学、助孤、助残、助老等“六助”方面作出突出贡献,先后荣获“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”、“中华慈善先进机构奖”、“中华慈善突出贡献组织奖”等奖项。